最近读了一本两百多页的小书《会说谎的地图》(How to Lie with Maps),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但总逮不到机会拜读。最近买其他书的时候,恰好遇到打折便入手,断断续续花了一周时间读完,果然物超所值。

当正常人听到某些话,一般会在心里掂量一下是不是真话,并不会毫不保留地接受;否则,那就是容易被骗的傻子。每当电视上一些机构发布的统计数字,有分辨力的听众,也得先搞清楚统计方法再评判统计数字是不是真实。拿到一本书,有批判精神的读者,总是要质疑论据能不能支撑观点。所以,当前大众对于话语、统计数字、书本这些信息来源有良好的警惕性,知道假话、错误的数字、误导人的观点都有可能存在于这些信息来源中。但是,当面对的信息来源是地图时,大众的警惕性似乎就没有那么普遍了。

《会说谎的地图》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事实:地图也会说谎,而且说谎的程度并不亚于常规的信息来源。地图是现实世界的概括和抽象,并不是与现实世界一一对应的比例模型(从这个角度来说,遥感影像并不能称为地图,除非在上面加绘地理要素)。制图员在概括和抽象的过程中,有可能会根据预设观点,对要素进行适应性地取舍或者夸大。例如,我们经常在各种房产传单中看到一些简略的地图,那幅地图会告诉客户房产的地段好、交通方便。如果你认为地图是可靠的信息来源的话,等你到实地考察一番,很可能会让你大跌眼镜:地图上葱葱郁郁的绿化现在是光秃秃的小树苗,地图上近在迟尺的商场,需要搭乘半个小时以上的公交。所以说,地图只是制图员(或者背后的金主爸爸)一种观点表达,并不是完全权威可靠的信息来源,大众对于地图同样需要保持警惕性。

《会说谎的地图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地图“骗术”,下面讲一讲印象比较深刻的几种。

第一种是利用地图投影形变,突出某些地区。例如,我们常见的网络地图通常采用的Web Mercator投影,会对高纬度地区进行夸大,所以我们会发现俄罗斯、格陵兰岛大得惊人。如果地图上一个区域的面积比重大,那么人们会潜意识地认为这个地区的重要性、话语权比较大。所以,别有用心的地区或国家,会利用地图投影的形变特点,夸大其国土面积,以增强在世界地区的影响力。好在稍有地图常识的人,很容易识别出这种骗术。

第二种是对地图要素进行有目的性地选择,以美化或者劣化环境要素。前面说过,地图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概括,制图过程涉及到大量的要素取舍。对于由政府编制的地形图,尚且对要素取舍有严格的规定;而对于由商业公司制作的各类专用图,则没有规范惯例可循,制图的目的基本上是服务于特定商业诉求。例如,一个房地产的宣传挂图上,绝不对出现如化工厂、垃圾中转站这些“不和谐”要素,以证明社区环境优美;反之,一个环保组织的地图上,则不会放过这些“不和谐”要素,以证明社区环境恶化程度,提醒人们关注环保问题。这类骗术的识别,首先是要识别出地图提供方的利益关系,其次是要与官方提供的标准图进行对比。

第三种是变换统计口径,以呈现出特定的分布。同一份统计数据,按照不同的统计口径,有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。例如,每到美国大选,共和党和民主党都会公布支持率分布的“红蓝”选战地图,我们会发现两张地图会呈现完全相反的趋势。那到底那张图是准确的呢?如果没有统一的统计标准,很难说哪张图是正确的。共和党辩解说是按照参议员占比来统计的,民主党则说是按照选民占比来统计的,各自都有理。这种骗术的识别,需要搞清楚统计口径。

第四种是选择不同的统计单元,抹平区域差异。将人口密度按照省、市、县、乡、村等不同粒度的统计单元进行统计,会得到不同的区域分布特征。统计单元越大,统计值的区域分异规律就会难以显现。某些别有用心的制图者,还会“巧用”统计单元合并策略,将一些极值区域合并到相邻区域,以掩饰某些问题。这类骗术的识别,需要认识到统计单元粒度越大越能掩盖问题,尽量参考统计粒度更小的地图。

第五种是使用不同的分段策略,呈现出特定的趋势。我们经常对统计值进行分段,然后在地图上使用不同颜色来表示统计值的高低。对统计分段的方法有很多种,例如自然断点法是按照“内间距最小、外间距最大”的原则进行分段,等间距法则是按照相等的间距进行分段。没有办法说哪一种分段方式科学合理,每种分段方法各自有适用的场景。制图者在做这类专题图时,可以有意或者无意地混淆各类分段的适用场景,选择一种能够表达观点的分段方法,使得地图呈现出特定的趋势。这类骗术的识别,需要读者仔细审查地图的图例,看选择的分段策略是不是合理的。另外,使用连续分布的渐变色,可能比经过加工后的分段颜色更可靠。

以上就是对我印象比较深的几种骗术,当然在《会说谎的地图》中还有更多的骗术,例如使用鲜艳醒目的颜色突出重点、使用虚假的地名误导抄袭者,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阅读本书了解。总而言之,《会说谎的地图》告诉我们,要对地图有批判精神,不要满盲目地相信地图。